结肠息肉 除患趁早

结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,年龄愈高,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就会愈高,恶变率也会相应地增加。肠息肉是由于人体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的情绪、饮食、炎症、感染及免疫能力下降等因素刺激及诱发下形成的。肠息肉患者若久拖不治,很大机会演变成癌症。

结直肠癌在香港发病率高居第二位,分别大约每21名男性就有1名、每34名女性就有1名患者,中位年龄男性为68岁,而女性则为69岁。如父母其中一方患有息肉,其后代占50%的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性 ; 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,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%。

一名37岁男性上班族,虽然没有大肠癌家族病史,过往亦也没有发现明显症状。可是他长期吸烟喝酒,每天三餐外食且缺乏运动。上月接受大肠镜检查,发现结肠有2厘米大的息肉,经已质变,势必恶化成大肠癌,所以通过内窥镜手术立刻切除。

 

由息肉变成癌变

随着时间的推移,结肠息肉较容易演变成癌症。结肠息肉表现出临床症状与否,往往与结肠息肉的位置、大小、形状等有关 。

一般来说,较小的结肠息肉不会引起明显症状,因此定期的常规筛查是必要的。当息肉增大时,常见症状通常包括直肠出血丶便血丶便秘或腹泻等。以下是留意事项:

1) 直肠出血

直肠出血是痔或结肠息肉的最常见的症状。通常患者的大便表面会带有鲜血。这可能是由于结肠息肉在排便时刺激了直肠组织,导致直肠发炎及出血。

2) 便血

与直肠出血相似,便血一般大便红棕色,但出血量不多。出现便血的患者可以接受大便隐血测试。根据大便隐血测试结果,外科医生会建议是否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 。

3) 便秘和腹泻

大便一般有一定的规律性的,无论是大便过于困难或是过于顺畅,这些变化都可能是结肠息肉阻塞肠道有关的。便秘或腹泻亦有可能是其他肠道疾病或感染的症状,因此检测患者的病症严重情况,腹泻或便秘的发病时间及程度等相当重要。

 

切除息肉的重要性

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,常见的主要是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。

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除,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退。如果不及时处理,可慢慢变大,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。非腺瘤性息肉相对较为安全,有时细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或可进行抗炎治疗,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,也有腺瘤发展可能。

在治疗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, 可是结肠息肉易恶变为癌症,所以医生一般建议于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窥镜下切除,内窥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丶住院时间短及切断息肉癌变的可能性。

 

注意定期结肠镜检测

年逾六旬的杨先生,五年前出现便血数次。初先担心患了直肠癌,而结肠镜检查后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,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。医生叮嘱要定期接受结肠镜复查。杨先生手术后因未出现便血症状,于是没有让医生继续跟进。五年后他再次出现便血症状,检查发现息肉复发且变成癌症。

杨先生的病例反映出部分人还是抱有侥幸或者回避心态,未有认真处理或是因为恐惧而拒绝接受结直肠镜检查,做了息肉切除不愿意进行复检,以致未能适当地预防的大肠癌。

对于有息肉病史的患者,医生根据首次内窥镜手术后的情况,才决定患者接受检测的频度与年限,一般为每3年一次,若连续两次均无息肉发现,可延长检测年期,进行5年一次的大肠镜检查。一旦发现细小息肉,应及时进行处理,切除有机会形成恶变的息肉 。